首先,从人的视角来讲述白鹤的故事。纪录片以两只名为“419”和“枪生★”的白鹤在放飞之后,沈阳理工大学教授★★、鸟类研究专家周海翔巡着卫星跟踪数据研究和守护两只白鹤为叙事主线,通过周海翔的视角来展现白鹤种群的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这种叙事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周海翔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白鹤专家,他的观点和方法论在学界很具有代表性,他能从宏观上把握我们国家的生态保护现状,也能从微观上了解白鹤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以行进式、探索式的叙事手法来讲白鹤的故事,这对观众而言是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另一方面,周海翔是这两只白鹤从发现、救助到放飞整个过程的亲历者,他和他的家人对这两只白鹤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对观众而言,人与鹤的这种关系更具亲和力,人们即使没见过白鹤,也愿意接受从周海翔的视角去认识白鹤、了解白鹤★,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片中很多细节和情感的铺垫都是通过周海翔表现出来的。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
《全媒体探索》围绕部分获奖作品★★,邀请主创人员及评审专家谈一谈创作、评审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纪录片《白鹤之约》的创作前后历时四年多,是笔者参加工作11年来第8件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同时也是创作周期最长、过程最艰辛、收获最大的一件作品。复盘整个创作过程,我们主要做到了★“三个坚持”
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公海官方网710jcjc、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同时也是媒体人挖掘新闻选题的富矿。
四年来,我们累计行程超过7000公里,拍摄了近10T的4K素材,分析了37000余组候鸟环志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仅近距离拍摄了白鹤迁徙★、觅食、哺育幼鸟等大量第一手视频素材★★★,还记录到★★“419”找到伴侣★★★“4197★★”(谐音:419妻)★★、“枪生”从西伯利亚带回了自己的鹤宝宝等故事……
2019年3月27日,摄制组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一处农田拍摄白鹤食物★★★。作者供图
每年秋冬时节,在白鹤南迁越冬高峰期,沿途的沼泽湿地经常寒风凛冽,雨雪交织★★,为了不惊扰白鹤栖息觅食★,我们经常饿着肚子★,带着干粮★★,赶在天亮前小心翼翼地潜伏到白鹤栖息地和觅食点★★,架好机位,等待时机,通常一等就是一整天……鹤鸣九皋,声闻于野,当我们看到成群的白鹤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从我们头顶飞过★,在距离我们不到30米的湿地自由活动、觅食打闹,我们觉得前面的付出都值了!
在这部将近50分钟的生态纪录片中,除了白鹤跨越千山万水★★★、从北极圈外的西伯利亚繁殖地来到鄱阳湖越冬的情节是用动画特效手法来表现的外★,其余内容全是用真实自然的实拍画面剪辑而成的,没有任何的资料画面或者争议内容★,它以科学监测为依据,把人类对白鹤、对生灵、对大自然的大爱,用可信、可亲、可敬的动人故事和真实情感,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白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危(CR)★★★”等级。为促使白鹤尽快摆脱“极危”状态★,缓解东部种群及其栖息地面临的威胁★★,人们在繁殖地、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开展应用研究★、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社区保护与发展★★★、环境教育等工作。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讲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方法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多讲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胜过千句万句的口号和说教。纪录片《白鹤之约》从细处着眼,用真实的故事、朴素的表达和真挚的情感★★,将白鹤个体跌宕起伏的命运结合起来★★★,揭示了自然的力量,更反映出生命的坚韧和伟大,这样的故事很容易牵动观众的心,让人思考、令人动容。
2018年底,纪录片《白鹤之约》的立项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启动的★★。它以白鹤作为叙事主角,但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物种介绍或生态景观宣传展示上,而是直面问题和困境,开篇就是四只白鹤遭遇投毒和猎杀的案发现场,救助过程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摄制组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数次往返白鹤种群在我国境内的主要迁徙通道★★★,和权威专家深入湖泊湿地★、村庄农田采访拍摄,通过大量珍贵的第一现场和难得一见的白鹤画面★★,真实反映出白鹤的脆弱生存状态以及人类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所付出的努力★,为白鹤留存了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景象档案。
(本文作者:周东: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午间版》制片人★、主任记者,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类一等奖作品《白鹤之约》导演)
纪录片《白鹤之约》聚焦的是两只名为“419★★★”与“枪生”的白鹤,但它们死里逃生、跌宕起伏的迁徙故事却是白鹤种群整体生存状态的缩影★★。根据国际鹤类基金会公布的最近数据,到2024年底,白鹤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6900多只★★★,这一监测数据的变化,不仅彰显了我们国家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决心★★★,也说明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纪录片《白鹤之约》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探讨,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江西特色文化符号以及新时代中国故事融为一体★★,向人们传递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公海官方网710jcjc★★★,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读本。这件作品除在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外,还先后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美洲台、欧洲台以及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文纪录频道、法语频道播出,受众覆盖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超过125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江西经验”。
2019年1月11日★★★,摄制组与周海翔团队在鄱阳湖畔拍摄白鹤★★★,右一为本文作者、纪录片导演周东★★。作者供图
其次★,人格化叙事赋予白鹤个体情感的力量。在人与自然的长期交往过程中,一些动物往往会被人们赋予某些人格化的特征,比如老实的黄牛、狡猾的狐狸和温顺的大象等★★★,而以白鹤为代表的整个鹤类,往往被视作高雅和长寿的象征,比如鹤立鸡群★★、松鹤延年等★。纪录片《白鹤之约》以白鹤种群作为拍摄对象,它的故事主角必须是白鹤个体,只有把镜头聚焦到某一两只具体的白鹤个体时,纪录片视听语言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让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感★,否则就只是学术记录或者候鸟风光展示。比如救助白鹤的时候,周海翔的妻子哭泣着说:“能不能做人工呼吸★,让它活了?”白鹤“419”在放飞的时候,人们激动地说:★★“好样的★★★,好样的★★★!”发现白鹤“419”找到伴侣之后,我们给它取名★“4197★★★”(谐音:“419”妻)★★★。这些细节都是纪录片人格化叙事的具体体现。
7年来,我们团队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江豚、渔民和白鹤为叙事主体创作的鄱阳湖生态纪录片★★★“三部曲”,不仅亲历了国际濒危旗舰物种的生存危机,记录了“十年禁渔”工作启动后渔民转产转业的艰辛,也见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新闻工作者深入践行“四力★”★★,是作品产生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基础。为了讲好白鹤故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凡是用“脑力★★”想到的内容细节★,我们都努力用“脚力”“眼力★★”和★★★“笔力”去实现,用真实的现场感染人,用独特的视角吸引人,用扎实的采访打动人,纪录片《白鹤之约》叙事的广度和采访的深度为整个故事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纪录片团队围绕鄱阳湖,先后创作了纪录片《守望江豚》《鄱阳湖最后的渔民》,这两部作品先后荣获了第28届、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24年,由我们团队创作的纪录片《白鹤之约》又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类一等奖,这也是新闻纪录片设置为中国新闻奖奖项以来生态环境主题报道获奖等级最高的新闻纪录片。
评判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首先要看其思想是否深刻、立意是否高远★★★。2021年4月22日公海官方网710jcjc,习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为我们创作纪录片《白鹤之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件作品讲的是人与鹤的故事,但始终紧扣习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白鹤“419★★”★★“枪生”本属于大自然★★,生活在远离人烟的湖泊、沼泽和湿地★★★,因为迁徙途中的一场意外才和人类产生交集,它们在中国受到伤害★★★,也在中国被救助,从白鹤之祸到白鹤之福,再到白鹤之缘,影片立意最后落在了人类对白鹤的大爱之上。